別被誤導!鑽石回收價與實際損失完整解析

在珠寶行業中,許多鑽石商店會大力宣傳「鑽石保值」或「高回收價」,作為說服消費者購買天然鑽石的理由。然而,現實情況往往與這些銷售話術存在巨大落差。特別是在過去十年中,天然鑽石的零售價格持續下滑,而培育鑽石的普及更進一步改變了市場生態。本文將以數據與實例,揭示鑽石轉售價值的真相。

天然鑽石的價格下跌

根據 Rapaport 與 IDEX 的行業數據顯示,天然鑽石的價格在過去十年中呈現明顯的下滑趨勢。以 1 克拉 GIA 認證的鑽石為例,2018 年在香港的零售價格大約為 40,000 港元,然而截至 2025 年,相同條件的鑽石零售價已下跌至約 25,000 港元

案例分析:
- 2018 年1克拉購買價格:40,000 港元
- 2025 年同規格市價:25,000 港元
- 二手回收價通常僅為市價的 50% → 約 12,500 港元
- 實際淨損失:27,500 港元 (或更低, 回收價低於50%)

這意味著,消費者不僅承受了市場價格的下跌,還必須接受轉售市場只願意支付零售價一半左右的現實。

為什麼商店會誇大回收價?

  • 營銷策略:「保值」的說法讓顧客認為購買鑽石是一種投資,而非單純的消費。
  • 資訊不對稱:大多數消費者缺乏即時的鑽石行情參考,只能依賴零售商的說法。
  • 忽略價格下跌風險:即使商店承諾回收,價格通常仍以當下的市價為基準。

培育鑽石的情況如何?

培育鑽石並不是投資品,但其價格結構對消費者更為透明。例如,在 MadisonDia.com,1 克拉 D 色、VVS2、3EX 的培育鑽石售價僅 2,142 港元。假設未來轉售價值僅約 400 港元(主要反映檢測與人工成本),淨損失約為 1,700 港元。相較之下,雖然同樣無法作為投資,但損失金額遠小於天然鑽石。

培育鑽石案例:
- 購買價:2,142 港元
- 最差情況轉售價:約 400 港元
- 實際淨損失:約 1,700 港元

作為消費者應該注意什麼?

  • 不要將鑽石視為投資:無論是天然還是培育鑽石,都不適合作為保值或增值工具。
  • 了解市場趨勢:天然鑽石價格仍面臨長期下行壓力,主要來自培育鑽石的競爭。
  • 專注於情感與使用價值:購買鑽石應該基於紀念意義或美學價值,而非期待財務回報。

結論

鑽石商店誇大回收價值的情況普遍存在,但現實是:天然鑽石在轉售市場上往往貶值嚴重,最終損失甚至可能超過 70%。相比之下,培育鑽石雖然轉售價有限,但其低入手價格讓消費者的實際損失更為可控。作為專業分析者與消費者,我認為購買鑽石的理由應該建立在真實的價值之上,而不是行銷口號。

參考資料

  • Rapaport / RapNet price commentary and indices on polished diamond trends (2018–2025): diamonds.net/News
  • Bain & Company – Global Diamond Report (2021/2022): bain.com
  • Edahn Golan Diamond Research – Retail price analytics and trend commentary: edahngolan.com
  • WP Diamonds – Typical consumer resale outcomes (natural): wpdiamonds.com
  • JCK – Coverage on lab‑grown resale and buyer acceptance: jckonline.com
  • Idex Online – News analysis on lab‑grown pricing and resale challenges: idexonline.com
  • Kitco – Spot prices for gold and platinum (for setting value): kitco.com

Cited sources reflect widely‑used trade references. Where subscription access is required (e.g., Rapaport), use public articles or summaries for contextual support.

Diamond buy back price chart
返回網誌